最近,一段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。视频中展示了在上海一家甜品店购买的4个可颂,每个仅有拇指盖大小。这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,其中一位购买者配文称:“白月光非得是人吗?上海20元的可颂,我能记一辈子。”这个价格对于四个妙脆角大小、勉强够填塞牙缝的可颂来说,着实令人印象深刻。
更让人咋舌的是,店员声称这款迷你可颂已经畅销了一两年,购买者众多。这让人不禁质疑,上海的物价真的如此离谱吗?是不是花钱在这里变得如同呼吸般简单?这引发了人们对上海物价水平的质疑,同时也掀起了对消费观念的思考。
在武康路,一位网友购买了一份炸鸡饭,包含一坨米饭、几块梆硬的炸鸡块、少量蛋黄酱、辣椒面和一小个青柠。原本预期价格在68元至88元,但看到菜单上标价108元,令购买者大为震惊。这引发了人们对于高端美食价格的质疑,以及对于所谓网红店溢价的反思。
有人在上海品尝到了42块钱的可丽饼,但其配料却令人大跌眼镜:面糊、巧克力酱、半截香蕉,最后再洒上一点花生粉。这样简单的食材却要花费42块钱,让人不禁质疑这样的消费是否合理,以及年轻人为何愿意为之买单。
另一位网友在上海一家餐厅点了一份蔬菜沙拉,结果却只得到两个小玉米笋、两截菜心、几个孢子甘蓝,搭配蛋黄酱,价格竟高达58元。评论区有人直言:“感觉这食材去菜市场都可以捡到。”这引发了人们对于高价沙拉是否物有所值的疑问,以及对于食材成本的思考。
评论区中涌现出更多的类似经历,如88元的几根春笋、98元的几颗豆腐、60元的3根香肠、98元的一颗茶叶蛋等。尽管价格贵到离谱,但这并未阻挡年轻人纷纷前往跟风购买、拍照打卡,引发了对消费观念的热议。
一部分上海年轻人似乎将自己的生活过成了模板化的“精致生活”:穿着名牌,参与潮流,打卡网红店,过上一种被社交媒体所认可的“沪上生活”。然而,这种精致的生活模式成本却相当高昂。有网友戏称上海货币有着特殊的汇率,1沪币大约等于6人民币,相当于25东北币,暗示了上海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。
更有趣的是,出现了“沪签”这一说法,暗示进入上海需要签证,且要有过蜜雪冰城、吃过华莱士、没有omakase的消费记录,否则可能会被“拒签”。这种模仿上层阶级的行为,使得消费成为了一种符号,一种摆脱原有社群的方式。
对比而言,东北人在享受着街头盒饭的实惠时,上海人却可能在为一份60块钱的轻食沙拉埋单。这种差异引发了对于地区生活成本的反思,以及对于所谓“精致生活”的质疑。
在卓别林的《摩登时代》中,描绘了穿着西服的打工人从地铁站涌入工厂的场景。今天,那些在写字楼里忙碌,用60块钱的轻食沙拉对付午餐的上海年轻人,似乎也成为了一道类似的风景。这让人思考,时光流转,生活模式或许在变,但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欲望似乎并未改变。
《穷查理宝典》中的一则故事让人印象深刻:在远航太平洋的过程中,水手们因坏血病患病,而英国船长库克通过引导水手们模仿官员享受酸泡菜